当前快消品行业既处于低谷期,也处于转型期。在行业低谷期,经营很难;在行业转型期,大家恐惧、焦虑。有什么值得恐惧和焦虑的呢?因为每一轮低谷期和转型期过后,都将迎来新兴力量的迅速增加,诞生一批新领袖企业。
关键在于你是转型的受害者,还是转型的受益者。那些失败者的市场占有率将转移到胜利者身上。过去,这样的一个过程叫行业集中,是周期和转型的规律。
我从事营销30多年,经历了四次渠道转型。每次转型都能看到一批领先者没落,也能看到一批新兴企业崛起。应该感到害怕的是巨头,因为巨头是传统模式的受益者。除了巨头,别的企业在转型中都有成为新巨头的机会。关键是,你是否有这个意愿和能力。
比如,现在都说零售商的生意不好做,并且近10年零售业 T op100的企业市场占有率下降了50%。经过这一次的零售商变革,新的头部零售商将比现在更大,关键是谁成为新头部。
再比如,现在中国经销商总体是小型化的,经过渠道变革,将会出现跨品类、跨区域的 B2b订单平台、物流平台,这是多么值得期待的事啊!
还比如,快消品行业寡头化已经多年,长尾难撼动巨头。但是,现在进入了分众、小众高增长时代,长尾进入高端,大众巨头反而无所适从。
只有变革的时代才会重新洗牌,才会有更多的可能。在变革的时代,有位置的可能失去位置,没有位置的可能找到位置。旧王朝瓦解,才有新王朝的机会。统治渠道20多年的深度分销体系即将瓦解,传统渠道体系即将崩溃,与其担心旧秩序的瓦解,不如参与到新秩序的建设中。
在转型期,不要太关注增长,而是要关注在新秩序的框架内,未来是否有自己的一席之地。低谷期过去,转型成功,一定有一批企业为这个时代欢呼,庆幸有这个时代。
快消品传统渠道有三方参与者,即品牌商、经销商和零售商,这是一个极其简单的渠道结构。这个渠道结构的特点是:
快消品销售部门有两大部分:一是品牌部(市场部),负责2C的传播认知职能;二是销售部,负责深度分销职能,与经销商一起完成对终端的触达和管理。
四流合一的优点就是不需要外部协同,单个经销商的单个业务员同步完成上述四项职能。靠生意起家,管理能力较弱的小型经销商,不需要协同就能完成四大渠道职能,其实是比较好的制度设计。
零售店的流量主要由地段决定。零售商的利润主要靠出租货架,即广受诟病的后台利润模式。
在上述渠道结构中,品牌商的营销力通过深度分销,嵌入了零售商。经销商,特别是行业龙头的经销商,是品牌商角色在渠道的延伸,站位品牌商,往往不是独立的代理商角色。同时,厂商共同通过对终端货架的租赁(陈列费、堆头费、导购费等形式),在终端完成集中式陈列、品牌展示和推广服务。
在上述结构中,零售商作为用户代言人的角色是虚位的,品牌商的用户导向是空头的。在增量时代,大家都在增长,没多少人会在乎这些。
2024年第三季度之前,快消品行业头部企业的压货如此严重,可见品牌商在渠道的主宰力有多强。2024年第三季度之后,品牌商的渠道主宰力渐渐消退。上述渠道模式,低效、高成本,竟然持续20年!这样的渠道模式瓦解,被新的、更高效的模式替代,难道不是一件好事吗?
我用“新秩序 ing”(进行时态后缀)这种表述方式,想传达一个概念:新秩序已来,但未完成全覆盖;旧秩序正在瓦解,但暂时还可以勉强支撑。这是一个混乱的过渡阶段,是最难熬的阶段。我用一张图表明渠道新秩序的框架(见图2)。
从图2能够准确的看出,未来的渠道参与者不是简单的三个角色,而是众多参与者形成的一组生态;不再是三组参与者简单的递进关系,而是复杂的交叉组合。
渠道新秩序与旧秩序最大的不同,就是原来站位品牌商的经销商们,现在更多地站位了零售商。其实,站位零售商就是站位消费者,这将是中国营销史上很重要的变化。
因此,如果说讲渠道旧秩序,要从品牌商的深度分销讲起的话,那么新秩序就要从零售商讲起了。因为以胖东来为代表的本土零售,以及以 C o s t c o(开市客)和山姆为代表的跨国零售,它们真正地承担起了消费者代言人的角色。也就是说,过去的渠道是推拉结合,品牌驱动形成渠道拉力,深度分销形成渠道推力。
渠道新秩序中,所有的渠道力量都加载在 C端,多数渠道生态参与者都站位终端和消费的人,渠道推力几近消失——除 bC一体化推广外,这是几乎所有渠道参与者都要正视的现实。
自有品牌在 K A(关键客户)的占比将大幅度提升,并且成为决定零售商竞争力的关键。那么,作为一个零售商怎么承担品牌商的角色?
零售商要做自有品牌,不是贴个自己的标签就可以的,而是要承担品牌传播和认知的角色。即使与胖东来贴牌同一个厂家,胖东来有对消费的人进行品牌认知的能力,你可能就没有。
传统渠道中,零售商充其量充当“不负责”的选品工作。为什么这么说?因为末位淘汰制度下,即使零售商选品错误,还是要由供货商(品牌商或经销商)承担损失。过去甚至屡屡发生供货商销售额还不够支付费用,最后倒贴的现象。
现在,在新供应链体系之下,选品错误,损失自己承担。大型零售商的供应链不再经过经销商,实现厂店直供,提升效率,减少相关成本。有些品类,如胖东来的烘焙品类,还要在门店现场生产。盒马鲜生原CEO(首席执行官)侯毅直言,世界大型零售商都有5—10家采购服务企业,负责从全世界采购商品。
更有甚者,CVS(便利店渠道)将建立重度垂直的供应链系统,研发、生产、批发、零售等所有环节都集中在一个系统,重度垂直,吃尽全渠道利润。
把零售商角色放在第三位,是因为这一个角色大大弱化了,特别是品牌商的商品,未来将大大缩减 SKU(最小存货单位)。比如,胖东来调改永辉店,就下架了原永辉店80%的商品。
我在永辉店调研时看到,知名品牌商的商品,首先是没有了集中陈列和集中推广,都是按照品类陈列,与自有品牌夹杂在一起;其次是只有大单品,新品和小单品基本上没有机会上货架。
其实,零售商最大的角色转变就是要研究消费者、代言消费者。除一些国民品牌和国民大单品零售商必须销售外,大量的产品要么是定制化的,要么贴上了自有品牌的标签。如果不研究消费者,不站在消费的人的立场,零售商的损失就大了。
前面讲过,商贸型经销商是四流合一。未来,商贸型经销商将逐步消失,平台型渠道商将崛起,四流合一将变成四大平台,具体是:
即订单平台。商流 B2b是典型的站位终端,终端要说明就进什么货,没有商量的余地。目前,中国的 B2b大多数是订单平台。
上海 B2b平台快来掌柜 CEO杨启明说,传统经销商是关系型的,B2b平台是技术型的。关系型经销商有一种能力,是通过强化关系让终端过量进货,或者勉强同意进意愿并不强烈的货品,而 B2b平台不可能会发生这种现象。
关系型经销商建立关系的能力是有限的,不适合大型平台商。所以,关系型经销商是没有资本价值的,或者说没有退出机制,而 B2b平台是有资本价值的。只要有资本价值,就会通过资本并购扩张,或者形成区域寡头,或者成为跨区域性大平台,甚至是全国性大平台。因此,订单 B2b平台未来将是寡头化的。
过去,物流分为干线C。干线物流早已第三方化,城配物流现在还是与订单 B2b二流合一,未来将与干线b,即仓干配一体。比如美的集团的安得智联,在家电行业已经做到送装一体,即 F2B2b2C。仓配干物流 F2B2b的规模更大,是典型的规模效应。
只要有规模,就有规模信用;只要有交易数据,就有数据信用。在商流 B2b和物流 F2B2b形成规模后,资金平台将应运而生。
大型商超和连锁商超有规模优势,将建立自己的供应链和自有品牌。那么,中小型商超和街边小店怎么办?位于郑州的蚂蚁商联,就是服务于中小商超的自有品牌联盟。目前,也有机构在深度建立服务于小店的供应商联盟(图3)。
可以看出,上述四大平台都是站位终端(或消费者),成为消费者拉动渠道生态的一部分。那么,问题就出来了:谁是品牌商在渠道的同盟军?品牌商怎么建立渠道拉力?
在中国讲营销一定离不开4P,其实,欧美早已是1P 营销,1P即产品(品牌)。
在4P中,欧美的渠道早已第三方化,美国有1000万名从事2C的人员;中国在高峰时期,据说有8000万名 2B和 2b的业务员。不同之处在于,欧美的渠道第三方化,中国需要品牌商掌控渠道。实际上,中国的经销商平台化,也是奔着渠道第三方化的路走的。
产品和价格不是2P,而是1P。价格是附属于产品的,没有独立性。至于推广,欧美没那么多的渠道促销,即使是2C打折,也是零售商行为。因此,欧美的营销只剩下 1P,即研发产品通过媒介 2C推广。
这么说的话,中国的渠道新秩序就变成了欧美渠道模式的翻版。但有一点差别,就是品牌商一定会在渠道发展自己的同盟军。
欧美建立现有渠道模式时,大众媒体在2C推广中发挥及其重要的作用,寡头媒体与寡头行业巨头之间形成了一种生态。中国渠道新秩序的建立过程中,大众媒体这个2C推广战场弱化了,无论是大众媒体之后的微信传播战场,还是目前的抖音传播战场,都是品牌商无法控制的、无法与行业巨头形成协同的。因此,品牌商在传统商贸型经销商的深度分销模式被四大平台替代后,将面临失去同盟军的问题。这样的一个问题也许现在还不严重,但只要目前的趋势持续,这终将是一个重要问题。
目前,深度分销经销商面临的选择,要么走平台化之路,要么选择退出。其实,还有第三种选择,特别是关系型的经销商,可以再一次进行选择成为品牌商在渠道的运营商。
渠道运营商是干什么的?既不是像深度分销一样做2b,也无法深入终端做2C导购(胖东来等已无品牌商导购)。但是,经销商深度分销形成的2b关系资源,在中国其实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资源。
经销商的2b资源与零售商的 b2C资源结合,就形成了 bC一体化运营模式。在总结李渡的沉浸式体验时,我更详细地将之称为“基于场景的 bC一体化使用者真实的体验”。场景是(体验的)基础, bC一体化是(关系的)前提,体验是手段,用户运营是目的。
前面讲过,关系型经销商可能难做 B2b平台,但恰恰可以做 bC一体化用户运营。因此,建立渠道运营商,形成品牌商的同盟军,最终形成渠道 2C拉力。
没有渠道运营商,渠道力量是不均衡的,品牌商在渠道也没有抓手。在失去大众媒体传播主战场,同时品牌商对抖音的掌控力又比较弱的情况下,这是一定要做出的选择。
品牌驱动靠品牌部,主要靠大众媒体投放或电子媒体投放,战略管理专家施炜称为“大喇叭,使劲喊”,打的是“钱海战术”,图3 运营商站位品牌商,品牌商找到渠道同盟军形成的是 C端认知以及渠道拉力。
渠道驱动靠销售部,主要靠深度分销触达 b端,铺货、压货、促销是主要手段,打的是“人海战术”,形成的是渠道推力。
两股驱动力的结合,形成了比较均衡的渠道推力和拉力。快消品行业巨头都是在品牌拉力和渠道推力中强大的。
渠道的平台化消减了渠道推力。未来,虽然深度分销弱化了,但分销仍在。我们强调深度分销的消亡,不是分销的消亡,而是分销交给了第三方平台。订单平台和物流平台共同构成了第三方分销平台。
对品牌巨头而言,对媒体运营能力的下降是更严重的问题。现在行业巨头面临的问题是,有钱但不知道如何有效花出去。我们正真看到,没有投钱的 IP(知识产权)化品牌频频创造奇迹,而靠 R O I(投资回报率)投入的企业,却在传播上不尽如人意(见图4)。
销售部转型用户运营,把分销交给第三方平台时,用户运营就成为最重要的职能。因此,需要销售部转型用户运营,通过基于场景的 bC一体化使用者真实的体验,承担起用户运营的职能。
品牌部(市场部)转型品牌场景部,或品牌 IP部,承担起建立品牌和 IP的职能。品牌和 IP未来都需要,品牌是有长期价值观的,IP是有情绪价值的,两者都需要。
我在这里特别强调一下 IP。现在打造 IP的主战场是抖音,花钱模式的PG C(专业生成内容)、 P U G C(专业用户生成内容)等都很难有效,反而是素人 U G C(用户生成内容)很有用。但素人 UGC从何而来?如何获得相对确定性的 UG C海量来源?我的建议是:场景情绪是素人UG C的确定性来源。
到底是用场景部还是 IP部的概念?我认为都合适,场景是 IP 的源泉,IP是场景的结果。
通过前面的分析可以得知,渠道重构一定是大趋势。现有的渠道各方,参与重构,将获得新生;拒绝重构,将被淘汰。渠道重构既是威胁,也是机会,要看对待渠道重构的态度。渠道重构的脉络大致有三个:
第一,零售商将成为主导方,渠道平台成为终端的同盟军。供应链短链化,厂店通是必然。
第三,品牌商利用平台提升效率,重构营销组织,承担起运营用户的责任,承担起运营抖音传播主战场的责任。场景、 bC一体化、体验、用户运营,将是营销的四大关键词。
渠道新秩序的生态是复杂的,渠道参与者众多,大量第三方平台形成共生局面,品牌商一定要在新秩序中寻找自我的同盟军。(作者:刘春雄,场景营销研究院常务副院长)